(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一部分 考情分析 
                   
                    本章共分两节: 第一节产业结构概述,主要分析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等有关问题,需要重点掌握产业概念、三次产业分类法、产业结构概念、产业组织概念以及产业组织政策等问题。
第二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主要分析建国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与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根据现阶段产业结构的特征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方向、重点与政策措施。
                  第二部分 本章重点
				   1.	产业及其分类
2.	产业结构及其政策
3.	产业组织及其政策
4.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5.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标准
6.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第三部分 重点详解  
              
   
				
                 
                              
                                第一节  		   	 		产业结构概述 
                              
				   一、	产业及其分类
				 
 (一)	产业的界定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
 (二)	产业分类
  1.	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指广义的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等;第二次产业指广义的工业,包括加工工业、建筑业和采掘业等;第三次产业指广义的服务业,包括运输、邮电、商业、金融、信息、饮服、公用事业、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种服务业。
  2.	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
  3.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4.	资源集约度分类法。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依赖程度的差异,将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5.	对外关系分类法。根据把部门生产的产品是供内部最终消费还是直接、间接地向外界提供为界线,将产业分为主导专业化部门、一般专业化部门、辅助部门和地区自给性部门。
  6.	四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
  二、	产业结构及其政策
 (一)	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国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着量变与质变两种趋势,从数量演变序列关系看,产业结构的成长包括了三个阶段的序列变化过程。第一阶段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加工化阶段。第三阶段是产业结构的技术知识集约化阶段。
  从质的角度看,产业结构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内部关联程度在不断提高。
 (三)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产业发展的重点顺序选择问题。主导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和未来工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规模,且继续发展并对其他产业有较大的诱发波及效果,引导产业结构变化的产业部门。一个部门或产业要想成为主导产业,还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反映当代技术进步,具有规模经济效益;(2)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很大的带动性;(3)产品有巨大的需求;,(4)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
  三、	产业组织及其政策
 (一)	产业组织的含义
  产业组织一般是指生产或提供同一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即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厂商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就称为产业组织。产业组织这一概念有三个特征:(1)表明市场关系的企业集合体的市场性质,即有竞争也有垄断;(2)产业组织指的企业集合体能提供同一或者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3)提供同一或者密切替代关系的企业集合体处于统一的产业市场上。
 (二)	产业组织政策
  从政策手段来看,产业组织政策基本分为三个方面:(l)市场结构控制政策;(2)调整企业行为政策;(3)改善资源配置,使其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一、	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
   一、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建国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
   经济恢复时期和产业结构初建时期(1949-1957),重工业主导的工业化时期(1958-1978),产业结构调整与均衡发展时期(1979-至今)。
  (二)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的特征
   1.	二元经济特征
   二元经济结构是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国民经济中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在工业部门内部,也是现代化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
   2.	产业结构的超稳定发展特征
   所谓产业结构超稳定发展状态,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虽然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大,但工业内部结构变化不大。
   产业结构的超稳定发展状态与长期以来封闭式外延型重工业化的工业方针有关,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基本上靠外延式的增量投资完成,这样,产业结构变动基本上未涉及到结构深层关系。
   3.	产业结构的存量刚性特征
   产业结构的存量刚性特征是指已投入到各不同产业的资源存量难于进行产业间流动和各产业已形成生产能力的生产要素难于进行资源重新组合的现象。
   4.	外延式发展与边际不平衡特征
   外延式发展就是以较高的积累、大量的投入来维持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边际不平衡发展是指不同产业间资源投入的边际产出的严重不平衡趋势。
   5.	其他一些特征
   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前还有这样一些特征:短缺特征、周期性特征、超前转换性特征。
  (三)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虽然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收入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但国民经济增长中来自农业的贡献在下降。
   2.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虽较高,发展也较快,但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加工产业能力过大,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不足;一般加工产业生产能力过大,高水平加工能力不足;高技术产业和产品比重不高。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占GDP的比重过低。
   4.产业素质低,组织结构不合理。
   5.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转换速度过低。
   6.产业的地区结构趋同问题非常严重。
   7.产业结构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生产与消费相脱节,产业结构变化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标准
  (一)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	符合效益最佳原则
   2.	产业结构的变化要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原则
   3.	符合技术进步原则
   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和技能。
   4.	符合产业结构高度化原则和产业结构软化原则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顺向演进过程中所达
到的阶段和层次。
   产业结构软化是指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中硬产业(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软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迅猛,并且在硬产业中,服务职能比重上升而生产职能下降。
   5.	符合开放性原则
  (二)	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准
   1.	收入弹性标准:应优先发展随国民收入提高而有更大需求的高附加值产业
   2.	生产率上升标准:生产率上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率变化的程度。
   3.	产业关联基准:产业关联基准是指一个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他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波及和影响。
   4.	增长后劲基准:
   增长后劲就是指一个产业的发展能够为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提供深刻和长远影响的力度。
  
              
              
              
              
        三、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一)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与方向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目标应包括以下几点:(1)调整要减少经济波动的结构性因素,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提高经济效益。要逐渐改变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为主导的增长格局,培育新的多极化经济增长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竞争性行业中以及国有资本从该类行业的逐步退出。(2)调整要有利于改善供给对需求多层次性、多样化结构的适应性和反应性能力。通过增强产品开发能力、延长产品加工链条;增强产业关联度来增强供给对需求的反应弹性,逐步解决产业结构失衡的矛盾。(3)调整要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经济素质。
   确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后,今后一段时期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树立农业产业化的观念;加强以钢铁、交通、电信、水电、矿产为主的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使这些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相适应;扶持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改变低度产业结构下的粗放增长格局。
  (二)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点:
   1.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产业化观念,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2.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适应居民需求结构的新变化。
    首先应当加以培育的产业是电子信息业、建筑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船舶产业。
   3.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使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4.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根据自身的特点,应着重发展微电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政策措施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市场体系尚不发达,市场法律尚不健全,市场机制尚不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所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一是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竞争,破除垄断、封锁,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二是完善和细化产业政策,引导各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三是发布经济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重要行业和市场供求的长期趋势,减少投资盲目性。四是努力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五是要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六是要加强财政、信贷、投资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保证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
             
           
              
      
	
       
            重点习题讲解:
		       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个产业属于第三产业?(   )
			      ①	林业
②	建筑业
③	邮电通讯业
④	种植业
    
            
		
			
        
    2.下面哪个产业是国家大力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①	电子信息产业
②	生物技术产业
③	空间产业
④	海洋产业
 
    
		
  
			    多项选择题
			    1.	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①	一般加工能力过大,高水平加工能力不足
②	高技术产业和产品比重低
③	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能力不配套
④	林业比重低
⑤	交通运输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四、	本章小结
   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结构转换的过程。我国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对现存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在介绍、解释有关产业与产业结构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是在了解我国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提高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