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九章质量管理
第一节质量管理概述
 一、产品质量的概念
    所谓产品质量.是指产品适合一定用途、满足一定需要的特殊性质。
在质量控制上通常称为质量特性,质量特性区别了各种产品的不同用途。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要。因此.凡是从产品的使用目的出发.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都属于这种特性。它既可以表现为重量、等级、成分、含量、功能、保存期等内在质量特性.也可以表现为外观、型式、形状、气味、色泽等外部质量特性,还可以表现在产品的安全性方面。人们根据这些质量特性.来衡量产品质量的优劣和好坏。
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用途.便有不同的质量特性。同一种产品.由于质量不同,也会有若干不同的质量特性。在产品的质量特性中,有的质量特性是关键性的、主要的。而其他则是非关键性的、次要的。为了具体确定产品应达到的水平,必须把反映产品质量特性若干技术经济指标确定下来,成为共同遵守的标准.这就是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依据.也是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的尺度。
由于产品质量特性上的复杂性,企业对质量特性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产品质量应反映客观要求

    有人认为,产品质量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可以了.这是不够的。不论是国家标准,还是部颁标准.都不可能是完善的.通常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有很多东西,即使符合国家标准,作为消费者也还是不能满意,而且消费者要求是逐年变化的,通常标准的修订很难跟上这一变化。
    2.产品质量应面向消费者
    生产产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因此,企业在研制、生产和销售方面,就必须认真调查并充分采纳消费者的意见和要求,进而在开发新品种时.要最先掌握消费者的要求和期望.然后制订计划。也就是说.产品的选择权在消费者.消费者不要的产品.质量再高也是没有意义的。
    3.产品质量应该考虑价格因素
不论质量多么好,如果价格过高.那也不能得到消费者的满意。就是说.不能不考虑价格就来给质量下定义。这在质量计划、质量设计时是很重要的,即不可能存在无视价格、利润、成本的质量。质量过高.成本必然增大.价格也必然提高。高质量、高价格的产品.一般是难以销售的。如果出现滞销.就会浪费企业的劳力、资源和能源。因此.企业必须以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数量提供适当的产品.不能片面力求质量的“高,精、尖”。
    4.产品质量与企业各方面的工作质量是密切联系的
    狭义的质量.主要指产品质量;而广义的质量.是指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各方面的工作质量。所谓工作质量,就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各种工作.包括技术工作、管理工作、组织工作和服务工作。虽然工作质量不能直接说明产品本身质量的好坏.但却对产品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因此,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提高工作质量。
 二、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
    产品质量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直接关系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早日实现、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以及企业本身的生存发展。在国际市场上.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工业界出现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现在世界正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场特殊的“大战”.就是各国正以产品质量为本在国际市场上开展的激烈竞争,高质量的产品将是这场“大战”中的胜利者。
提高产品质量.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从国内和国际的实际情况、经济竞争格局看.企业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品质量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产品质量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关联着千千万万户家庭的舒适和安宁-牵动着人们的切身利益。
    人们在生活中.都希望能住上舒适宽敞的房屋。摆设实用讲究的家具,使用方便、可靠、耐用、经济的生活用品.穿着合体美观的服装,食用卫生营养、口味多样的食品,乘坐安全、便捷的交通工具等。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和企盼.要求和企盼有更多的优质产品来作为生活的保障。
    提高产品质量.能给人们带来利益。保障健康和幸福;给社会带来利益,保障安定和繁荣富强;给企业带来利益.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息息相关

    市场经济必然带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一种必然结果。市场竞争作为一种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特征的经营活动.从表面看,它体现着企业家的机智、灵感和魄力,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其背后的实力支点。没有实力的支撑,无论采用多么巧妙的公关活动和市场战略,所能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构成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就其最直接最主要的内容来看,就是产品质量。
     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往往是善于从长过程来认识市场竞争的人,他真正懂得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样一句格言的深刻含义.并身体力行地贯彻于企业之中。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企业久盛不衰。
    (三)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盈利性经济组织。追求盈利,讲求经济效益是一种很自然、正常的事情。因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无或多少,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要取得经济效益.就必须通过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收入,抵偿支出,取得盈利。这里.对企业具有决定性环节的是企业的商品是否卖得出去,即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化环节。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能被顾客接受的前提条件.就是它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也就是产品的质量符合顾客的要求。否则.产品就会卖不出去,由商品到货币的转换就不能实现,企业预想获取的经济效益也就无法实现,以至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甚至有可能破产倒闭。
    产品质量上去了,就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增加生产。这样,单位产品成本也就可以降下来。在市场上.由于产品质量提高了,本企业的产品还可以按优质优价来出售,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通常,顾客是愿意为高质量而付出高价格的。
    产品质量不仅与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而且与社会的经济效益紧密相关。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一般都是以数量的增长幅度来表示的.但如果没有质量保证的基础,这种数量的增长也就失去实际意义。、
    三、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这一概念.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质量管理.是同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发展.以及同商品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它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
这是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它是通过产品检验的方法进行质量管理.即单纯有检验人员根据产品质量标准.采取一定的检验工具和方法来检验产品质量.鉴定产品是否合格。这种质量管理方法主要起把关的作用。存在的问题是,它只是一种事后检验,不能事先预防废品和不合格品的产生。另外.设计人员、生产人员、检验人员缺乏协调配合.管理的作用非常薄弱。不合格品虽然检验出来.但已造成工时、原料等各方面的损失。
(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后.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是利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着重在生产过程中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索.防止不合格品的产生。在这一阶段,质量管理已由“事后检验”向“预防为主”转变.并且.设计、生产和检验三者有了初步的协调和配合。但管理的重点仍只重视加工制造过程.对其他影响因素无能为力.加上过分强调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忽视管理工作和工人的作用,因而限制了它的普及、推广及管理效果的发挥。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随着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完善,许多企业从实践中认识到.虽然生产制造过程对产品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但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供应、销售环节以及人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都不同程度地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如果不对这些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忽视人的因素,那么产品质量仍然得不到保证。因此,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美国质量管理专家米艺、弗根堡等人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即把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统计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质量工作体系。它不只是检验产品,也不只是生产过程的统计质量控制.而是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到销售服务全过程都实行质量管理.把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全面系统地管起来,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条件。